面對失智長輩,財產管理該怎麼辦?

陳仲豪律師 • 2021 May 31
Person's hand being held by another. The person is sitting and holding a yellow ball.

目錄

 

阿智與淑美是一對白手起家的夫妻,婚後靠著攜手打拼事業,累積了頗豐的資產,本以為老時可以放心地頤養天年,孰料在淑美去世後,孤單的阿智精神狀況也每況愈下,一日,兩人的獨子阿德返國探望父親,竟發現阿智名下的不動產及存款皆已過戶或轉入到看護及鄰居名下,阿德認為是他們利用父親阿智的失智,拐騙父親將其財產侵吞,但看護及鄰居均聲稱是阿智感念他們的照顧而自願贈與的,這場紛爭該如何處理?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估計,2019年全球有超過 5千萬名失智症者,預計至 2050年增至1億 5千2百萬名失智症者,失智症的問題也逐漸成為社會上經常發生的法律爭議,尤其在財產已經移轉一段時日或是行為人病情已加重無法陳述當時的情形,往往難以釐清案情原委,以下謹提供幾點在法律上可以做為預防或處理的方向:

一、聲請監護或輔助宣告

依民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同法第15條之1第1項:「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輔助之宣告。」對於已經因為失智而已經或漸漸無法辨識自己行為的法律效果的長輩或父母,民法上設有監護宣告以及輔助宣告的制度,透過本人或利害關係人向法院提出聲請,讓法院指定監護人或輔助人來協助管理、處分財產,避免遭到有心人的利用或拐騙而使一生的積蓄付之一炬;而監護宣告與輔助宣告的差異在於,失智者的辨識能力程度,若達到「不能辨識」即應受監護宣告,若僅達到「辨識能力顯有不足」則為受輔助宣告,但對於重大財產之處分皆需要由監護人代為表示或得到輔助人之同意。

二、建立完整的病歷資料

依照失智症的病程退化程度,亦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初期(輕度)、中期(中度)、晚期(重度)。在初期中若非同住或密切交往之親友,一般難以察覺異狀,造成財產遭移轉時難以把關,而事後追究時往往經過一段時日,更難回溯判斷及認定在移轉財產地當時,失智者的精神狀況究竟是否已屬於無法辨識或辨識能力顯有不足的程度,因此若能建立失智者完整的就醫病歷資料,也有助於透過醫學鑑定的方式來輔助認定失智者當時之心智狀況,進而判斷其法律行為是否有效。

三、民刑事訴訟

若家中有罹患失智症的長輩,為避免財產遭詐騙,可聲請監護宣告及建立完整的病歷資料,若財產已經有遭不當移轉的情形,只能透過法院訴訟程序來取回財產以及追訴其責任,在民事上如返還不當得利、塗銷所有權移轉登記及侵權行為損害賠償等權利主張;而在刑事上或有偽造文書等刑事責任。


最新文章

臺北市東區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長照法保~讓照顧更有保障:法律篇 講座
作者: 品信法律事務所 2025 Oct 18
10/18陳仲豪律師受邀參與「臺北市東區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在臺北市南港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的演講,演講主題為「長照法保~讓照顧更有保障:法律篇」 現場來了20幾位家庭照顧者,想更加瞭解輔助宣告者的財產如何提早分配或相關議題,以及了解關於失智家長在失去行為能力後該如何成為他們的發聲者代為處理法律事務,還有提問關於請外籍看護如有惡意怠工情形,雇主有什麼方式可以保障雇主等相關問題。 步入高齡化社會,長照衍生出很多的法律議題,希望這場演講可以對辛勞的家庭照顧者有所收穫😊
洗錢罪到底能不能易科罰金?修法前後比較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5 Sep 18
整理最高法院修法後所作成之判決的過程中,可以知道最高法院在洗錢罪新舊法適用問題上,已經趨於一致地認為舊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搭配同條第3項規定之量刑範圍較新法更有利於行為人,故應適用舊法。而法院認為舊法第14條第1項之最重本刑為七年,故不符合得易科罰金之條件,仍不得為易科罰金之宣告。
誣告罪成立的法律範圍解析|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4881號刑事判決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5 Sep 15
誣告罪係明知沒有行為人所告事實,卻意圖欲使他人受刑事追訴而故意捏造事實提出虛偽的告訴或告發,而最高法院在本件判決中重申成立誣告罪之關鍵,乃在於行為人主觀上誣告之犯意,而判斷有無主觀犯意,應依客觀事證而為推論,包含讓被誣指之人受刑事處罰或懲戒處分之意圖、故意捏造事實或偽造變造證據、雙方互控之時序、次數及其指訴內容等,整體觀察為綜合評價,作為判斷有無誣告犯意之依據;在具體判斷上,若從行為人所取得之相關事證,已足以知悉原所懷疑之事實非真,則行為人仍執意反於真實而提出刑事告訴,即不能謂僅為誤認或以為有嫌疑而解免誣告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