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離婚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法律步驟與實務建議

陳仲豪律師 • 2021 May 15
Two people in business attire sitting on a couch, engaged in a discussion with hands clasped.

目錄

 

離婚的方式有兩種,其一是好聚好散「協議離婚」,另一種是對簿公堂「裁判離婚」,也是消滅婚姻關係恢復單身的主要途徑。

 

一、前言

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不論婚前多少山盟海誓、情比金堅,在婚後可能會因為原形畢露或是淹沒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瑣事中而使小倆口的感情生變,甚至走向離婚一途,然而請神容易送神難,有時因為各方的因素考量,往往造成很多想離婚但是離不成的怨偶,以下謹就協議離婚與裁判離婚唯二的離婚方式來做說明。

Couple with angry expressions, divorce document with red seals.

二、協議離婚(兩願離婚)

所謂協議離婚,即指夫妻雙方均同意離婚,願意簽下離婚協議書並辦理離婚程序的方式,依民法第1049條的規定:「夫妻兩願離婚者,得自行離婚。」、第1050條規定:「兩願離婚,應以書面為之,有二人以上證人之簽名並應向戶政機關為離婚之登記。」上述規定已將協議離婚的要件詳加規範,亦即1.夫妻雙方有離婚的共識;2.將離婚的意思製作成書面離婚協議書;3.除夫妻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名外,還必須有兩名(1)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且(2)必須當場見證或親自聽聞夫妻雙方確實有離婚意願的證人在協議書上簽名;4.夫妻雙方必須「親自共同」持離婚協議書至戶政事務所辦理離婚登記。以上的要件缺一不可,很多時候往往是夫妻成天把離婚掛在嘴邊,卻不願意簽立離婚協議書、或者是簽了離婚協議書但是缺少證人或證人資格不符,也有發生簽完離婚協議書後其中一方不願意配合到戶政事務所辦理的情形,以致無法發生離婚的效力。更多時候往往是卡在財產分配、子女親權或扶養費等附帶的問題,造成夫妻雙方雖然對於對方深惡痛絕,卻無法好聚好散,持續地拉扯及煎熬。

協議離婚(兩願離婚)的要件

三、裁判離婚

在無法協議離婚的情況下,民法另外規定了另一種離婚方法,也就是向夫妻住居所地的地方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的方式來解消婚姻。但因為在東方人的觀念中,婚姻並非兒戲,豈能想結就結、想離就離,因此在民法第1052條規定了原則上必須有下列各款的情形,法院才能夠判決夫妻離婚:1.重婚、2.與配偶以外之人合意性交【通姦】、3.夫妻之一方對他方為不堪同居之虐待【家暴】、4.夫妻之一方對他方之直系親屬為虐待,或夫妻一方之直系親屬對他方為虐待,致不堪為共同生活、5.夫妻之一方以惡意遺棄他方在繼續狀態中、6.夫妻之一方意圖殺害他方、7.有不治之惡疾。8.有重大不治之精神病、9.生死不明已逾三年。


然而,除上述具體情形以外,同條第2項仍然提供了一個比較抽象的離婚事由叫做「有前項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請求離婚。」,或者稱「無法維持婚姻的重大事由」,而由於這樣的敘述過於抽象,通常想要離婚的一方都會覺得已經符合這樣的程度,因此司法實務另外給了一個相對具體一點的說法是「倘處於同一境況,任何人均將喪失維持婚姻意欲之程度」(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4年度婚字第145號、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1年度婚字第41號、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1年度家上字第62號民事判決),簡單來說,就是從該婚姻的狀況來看,不只是原告受不了,換做任何人都受不了的程度,但即使如此,這樣的標準還是略為抽象,因此如何向法院說明及證明到法院認為足以判決離婚,還是必須個案認定。


另外,在起訴請求離婚後,法院會先發函通知雙方於指定的時間到法院來調解,這是屬於強制性且必要的程序,通常會有一到二位的調解委員負責進行,協助雙方溝通及形成共識,目的在於透過訴訟外解決紛爭的管道來避免雙方需要用對簿公堂的方式來處理婚姻問題。然而,調解並非是一定會成立,若雙方仍然堅持己見,則調解不成立後才會有法官接手審理,而若調解成立的話,也會由法官來確認及製作調解筆錄,夫妻之一方均可以持調解筆錄到戶政事務所辦理離婚登記。


而需補充的是,在離婚訴訟中也可以一併對於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未成年子女親權行使負擔以及酌定扶養費用等與婚姻相關的事項提出請求,請法院一併調解、審理,但各項請求仍是個別獨立的,因此,法院通常也是一段一段地處理,先從雙方會有共識的部分著手,再就無法達成共識的部分由法院審理、裁判。

裁判離婚

四、小結

婚姻是人生大事,不管是結婚或是離婚都是一樣重大的人生課題,如何優雅地退場,並且爭取到應有的權益,相信是每一對分手的夫妻應該去思考及溝通的問題,縱使需要走上法庭來解決家庭的紛爭,也必須先做好該做的準備以及蒐集必要的證據,才能讓清官能斷家務事。


最新文章

臺北市東區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長照法保~讓照顧更有保障:法律篇 講座
作者: 品信法律事務所 2025 Oct 18
10/18陳仲豪律師受邀參與「臺北市東區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在臺北市南港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的演講,演講主題為「長照法保~讓照顧更有保障:法律篇」 現場來了20幾位家庭照顧者,想更加瞭解輔助宣告者的財產如何提早分配或相關議題,以及了解關於失智家長在失去行為能力後該如何成為他們的發聲者代為處理法律事務,還有提問關於請外籍看護如有惡意怠工情形,雇主有什麼方式可以保障雇主等相關問題。 步入高齡化社會,長照衍生出很多的法律議題,希望這場演講可以對辛勞的家庭照顧者有所收穫😊
洗錢罪到底能不能易科罰金?修法前後比較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5 Sep 18
整理最高法院修法後所作成之判決的過程中,可以知道最高法院在洗錢罪新舊法適用問題上,已經趨於一致地認為舊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搭配同條第3項規定之量刑範圍較新法更有利於行為人,故應適用舊法。而法院認為舊法第14條第1項之最重本刑為七年,故不符合得易科罰金之條件,仍不得為易科罰金之宣告。
誣告罪成立的法律範圍解析|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4881號刑事判決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5 Sep 15
誣告罪係明知沒有行為人所告事實,卻意圖欲使他人受刑事追訴而故意捏造事實提出虛偽的告訴或告發,而最高法院在本件判決中重申成立誣告罪之關鍵,乃在於行為人主觀上誣告之犯意,而判斷有無主觀犯意,應依客觀事證而為推論,包含讓被誣指之人受刑事處罰或懲戒處分之意圖、故意捏造事實或偽造變造證據、雙方互控之時序、次數及其指訴內容等,整體觀察為綜合評價,作為判斷有無誣告犯意之依據;在具體判斷上,若從行為人所取得之相關事證,已足以知悉原所懷疑之事實非真,則行為人仍執意反於真實而提出刑事告訴,即不能謂僅為誤認或以為有嫌疑而解免誣告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