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教室

銀行法第125條一億元條款如何計算?法律上完整解析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4 Mar 11
針對修正後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後段「因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達新臺幣一億元」加重處罰之認定,多數法院見解仍與修法前採相同看法,認為「行為人所收受包括須匯付受款人之款項總額皆納入計算範圍」。如此一來,仍存在學者所批評,行為人承擔責任過苛,違反比例原則之疑慮
累犯加重的判斷標準是什麼?刑法重點整理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4 Feb 27
司法院大法官於108年2月22日作出釋字第775號解釋,認為基於累犯者有其特別惡性及對刑罰反應薄弱等立法理由,一律加重最低本刑,於不符合刑法第59條所定要件之情形下,致生行為人所受刑罰超過其所應負擔罪責之個案,其人身自由因此遭受過苛之侵害部分,對人民受憲法第8條保障之人身自由所為限制,不符憲法罪刑相當原則
人頭帳戶在修法後如何處理?刑責與影響解析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3 Dec 22
實際上,提供帳戶之人在面對刑事訴追時,仍應評估是否採認罪並主張依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減輕其刑以求得易科罰金(註:舊法為「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減輕其刑」,新法則為「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減刑之條件趨於嚴格,尤應特別注意),或盡量與被害人爭取和解以求緩刑之空間(註:在民事損害賠償程序中,被害人之與有過失亦會列入考量,因此在調解過程中亦可藉此拉近雙方差距),或許是目前不得不慎重面對的問題。
竊視聽錄罪解析:監視器安裝角度是否合法?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3 Nov 15
本文認為,住宅大門外或其他屬於多數人以肉眼即可見聞之範圍,於該處所為之言行舉止,自無隱私權之合理期待可言,更遑論依據上開言行所得出之生活作息或交友狀況等,法院於認定侵害隱私權之行為,自應嚴守合理期待之標準,才能避免動輒得咎之情形,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爭議。
多個刑期如何合併?定應執行刑的聲請與計算方式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3 Oct 13
另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2項之規定,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亦得請求該管檢察官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實務上對於定執行刑裁定之聲請以一次為限之結論,雖然仍有論理上矛盾及不足之處,但卻是目前穩定的多數見解。
詐欺與違約的差異在哪裡?一文看懂法律界限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3 Oct 2
按照最高法院的標準,倘債務不履行的態樣不屬於「履約詐欺」或是「締約詐欺」的情形,就是單純的債務不履行而不會成立詐欺取財(得利)罪,晚近多數法院亦多採納此一見解。
被告無罪後能不能控告對方誣告?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3 Sep 25
行為人若向檢警調或行政、監察機關申告他人涉犯刑事責任或行政懲戒責任,其後被申告人經調查後縱獲不起訴處分、無罪判決或免為懲戒之結果,行為人(申告人)並不當然即為誣告,被申告人若欲對申告人提出誣告之告發,仍需證明是故意虛構全部或一部之事實即「明知」無此事實而故意捏造,而非出於誤信、誤解、誤認或有合理懷疑但證據不充分之情形
車停在他人土地上算竊佔嗎?法律解析與責任說明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3 Sep 7
若自家門口的私人地遭他人任意停放車輛,確實令人十分困擾,然若欲透過法律途徑加以處理,又顯得困難重重且難收速效。對此,若違停情形是一再發生,地主不妨架設告示牌表明「此處為私人土地,請勿違法占用或停車,違者將拍照存證及求償,屢勸不聽者,將依竊佔罪依送法辦」等字樣,以證明行為人係明知故犯且有供自己長期占用之不法意圖,在取得相關證據及法律上要件後,方能進一步加以訴究嚇阻。
非告訴乃論罪與公訴程序的差異|完整法律解析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3 Aug 30
刑事案件若經偵查階段,即非自訴之問題,而係檢察官偵辦後是否提起公訴;對於所涉犯罪名之討論是否提告或調解,則係考量撤回告訴之效果能否終結程序,對此應有正確之基本認識,才不會誤解其含義而徒增資訊檢索上之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