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無罪後能不能控告對方誣告?

陳仲豪律師 • 2023 Sep 25
被告無罪後能不能控告對方誣告?

 

目錄

 

 

對方提告後,我獲得無罪判決或不起訴處分後是不是代表對方在汙衊?我能不能提告對方誣告呢?

 

一、前言

「告訴人對我的指控都是不實的,我可以提告他誣告嗎?」、「我已經獲得不起訴處分(或無罪判決)了,對告訴(發)人提告誣告罪會成立嗎?」這些是刑事被告在偵審程序進行中或終結時經常會提出的問題。從一般人來看,會認為既然法律已經還我清白了,就表示對方所為申告行為應該構成誣告罪,但實際上不起訴(無罪)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罪證不足、該行為與犯罪構成要件未符合、被告有阻卻違法事由或逾越告訴期間等,而被告不成立犯罪也並非申告人成立誣告罪的充分條件,以下本文即就司法實務上對於誣告罪之內容加以分析說明之。

被告無罪後能不能控告對方誣告?

二、被告無罪後能不能控告對方誣告?

依刑法第169條第1項:「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向該管公務員誣告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171條第1項:「未指定犯人,而向該管公務員誣告犯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以上分別為普通誣告罪未指定犯人誣告罪之明文規定。由上開條文可知,誣告罪應具備下列要件:

(一)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

即行為人主觀上欲透過其申告行為而使他人受刑事處分(法院所為有罪判決)或懲戒處分(公務員懲戒法所定之各項處分而言,故受此項懲戒處分之主體,以有受上開法規懲戒處分之公務員身分為前提,可參最高法院26年渝上字第1910號判例意旨),而所謂「他人」,乃指特定之人,固非必須具體指出被誣告者之姓名;但須在客觀上可得確定其為某特定之人,始足當之。如未指定犯人而向該管公務員誣告犯罪者,且依其所誣告之事實,亦無法認定其所指犯罪之人,則應成立刑法第171條第1項之未指定犯人之誣告罪(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5058號刑事判決要旨參照)。又申告人所訴之事實,若有出於誤會或懷疑有此事實而為申告,以致不能證明所訴之事實為真實,縱被訴人不負刑責,而申告人因缺乏誣告之犯意,亦難成立誣告罪(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438號、102年度台上字第815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另本罪之成立須此誣告之主觀意圖並未達成,若被申告人確實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即無誣告可言。

(二)向該管公務員申告

本條所稱該管公務員,乃指有權接受申告而開始刑事程序或行政懲戒程序的公務員而言,包括刑事程序的法官、檢察官及司法警察(官)或行政懲戒程序的行政主管長官、負責督察職責之公務員或監察委員在內。又所謂「誣告」,係指虛構事實而為申告,申告之形式並無限制,舉凡告訴、告發、自訴或報告均屬之,然不論何種申告形式,須積極揭發一定之事實為必要,僅於旁人申告時,出而作證,尚難認係申告行為(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662號刑事判決要旨參照)。而其中關於刑事處分之誣「告」,依刑事訴訟法第228條第1項規定,即為告訴及告發,乃人民請求犯罪之調、偵查或審判機關,查辦其所提控之人與事之訴訟行為(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317號刑事判決要旨參照)。

(三)虛構事實

按刑法第169條第1項之誣告罪,係以行為人意圖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向該管公務員誣告者,始克當之。所謂「誣告」即虛構事實,進而申告而言,又所謂虛構事實,係指明知無此事實,而故意捏造者而言,因此,若以自己所為之事實,反指為被告犯罪行為,顯非出於誤會或懷疑(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2545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或以自己親歷之事實,妄指他人有犯罪行為,向該管公務員申告,非因出於誤會或懷疑而係出於故為虛構者(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438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均會成立誣告罪。又誣告本不限於所告事實全屬虛偽時,始能成立,倘所告事實之一部分係出於故意虛構,仍不得謂非誣告,並以虛偽之申告達到於該管公務員時,即為成立(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1671號判決意旨參照)。


反之,若是出於誤信、誤解、誤認或懷疑有此事實對其事實誇大其詞,或資為其訟爭上之攻擊或防禦方法,或其目的在求判明是非曲直者,固均不得謂屬誣告;即其所申告之事實,並非完全出於憑空捏造,或尚非全然無因,而只以不能積極證明為虛偽,或因證據不充分,致受誣告人不受追訴處罰者,亦不成立誣告罪(最高法院20年上字第307號、43年台上字第251號、44年台上字第892號判例意旨參照)。亦即,申告人並不因其所告案件,因經處分不起訴或判決無罪,即當然成立誣告罪(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251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被告無罪後能不能控告對方誣告?

三、小結

綜上所述,行為人若向檢警調或行政、監察機關申告他人涉犯刑事責任或行政懲戒責任,其後被申告人經調查後縱獲不起訴處分、無罪判決或免為懲戒之結果,行為人(申告人)並不當然即為誣告,被申告人若欲對申告人提出誣告之告發,仍需證明是故意虛構全部或一部之事實即「明知」無此事實而故意捏造,而非出於誤信、誤解、誤認或有合理懷疑但證據不充分之情形,無端遭人指控而面臨冗長的調查程序固然令人氣憤,但若未掌握誣告罪之要件而恣意提出告發,又何嘗不是另一個冗長又無益的程序。


最新文章

雇主可否與勞工約定最低服務年資?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5 Nov 8
雇主若在勞動契約中與勞工訂有最低服務年限之約款,應符合勞基法第15條之1所訂必要性及合理性之要求,否則依同條第3項規定,其約定無效,然即便約款有效,勞工亦可提出離職,但須負擔違約之責任(例如給付違約金及償還訓練費用),在個案中,法院仍會考量違約之情形(例如違約金過高、服務時間已接近最低年限等)而酌減違約金,勞雇雙方在訂立及簽署勞動契約時,應多加審酌。
臺北市東區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長照法保~讓照顧更有保障:法律篇 講座
作者: 品信法律事務所 2025 Oct 18
10/18陳仲豪律師受邀參與「臺北市東區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在臺北市南港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的演講,演講主題為「長照法保~讓照顧更有保障:法律篇」 現場來了20幾位家庭照顧者,想更加瞭解輔助宣告者的財產如何提早分配或相關議題,以及了解關於失智家長在失去行為能力後該如何成為他們的發聲者代為處理法律事務,還有提問關於請外籍看護如有惡意怠工情形,雇主有什麼方式可以保障雇主等相關問題。 步入高齡化社會,長照衍生出很多的法律議題,希望這場演講可以對辛勞的家庭照顧者有所收穫😊
生父能否起訴確認他人間婚生關係?|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2679號民事判決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5 Oct 7
依民法第1063條第1項規定受婚生推定之子女,其否認婚生推定之訴訟僅得由夫妻之一方(即甲女或乙男)、子女本人(即丁男)提起,如有繼承權受侵害者,亦得依家事事件法第64條提起婚生否認之訴。最高法院於本件判決中除重申婚生否認之訴原告當事人適格問題,也闡釋在婚生關係存在時,生父亦無法透過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之訴達到推翻婚生推定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