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不孝?喪失繼承權的法律效果與標準

陳仲豪律師 • 2024 May 13
如何判斷不孝?喪失繼承權的法律效果與標準

 

目錄

 

 

對於法定繼承人有重大不法或不孝之行為,仍令其得繼承遺產,顯然有悖於公序良俗之虞,因此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1款至第5款才有特別明定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原因,分述說明如下:

 

一、殺害被繼承人(或應繼承人)或因未遂遭判刑者

依該條第1項第1款規定:「故意致被繼承人或應繼承人於死或雖未致死因而受刑之宣告者。」亦即繼承人若故意殺害被繼承人或其他繼承人,無論是否既遂,均會喪失繼承權;又此一事由並無須行為人於行為時已具有繼承人身分為必要,例如孫子因覬覦祖父的遺產而殺害親生父親(應繼承人)及兄弟,不僅喪失對父親之繼承權,亦應認為已喪失對祖父遺產代位繼承之權利,以避免道德危險。

二、以不正方法介入遺囑的做成、撤回或變更者

依該條第1項第2款及第3款分別規定:「以詐欺或脅迫使被繼承人為關於繼承之遺囑,或使其撤回或變更之者。」、「以詐欺或脅迫妨害被繼承人為關於繼承之遺囑,或妨害其撤回或變更之者。」即以不正方法介入遺囑的做成、撤回或變更,均會喪失繼承權,惟依該條第2項規定,如經被繼承人宥恕者,其繼承權不喪失。

三、偽造、變造、隱匿或湮滅遺囑者

依該條第1項第4款規定:「偽造、變造、隱匿或湮滅被繼承人關於繼承之遺囑者。」其中所指之隱匿遺囑,應以繼承人使遺囑不能執行之意,而如若僅對其他繼承人隱瞞有遺囑存在之事實,但卻未妨礙遺囑執行者,因被繼承人之真正意思仍得以實現,即非屬隱匿遺囑之行為(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2217號判決意旨參照)。


至於所謂「關於繼承之遺囑」,特指與繼承有關之遺囑,例如應繼分之指定、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等等可以發生繼承法上之效果者而言,且須為合法有效之遺囑,倘為無效之遺囑,或不備法定方式之遺囑,或違反公序良俗之遺囑,自不包括在內(臺灣高等法院103年度重家上字第22號判決意旨參照)。


又,繼承人如本款所定之行為者,即喪失繼承權,惟依該條第2項規定,如經被繼承人宥恕者,其繼承權不喪失。

四、被繼承人表示對其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行為者不得繼承

依該條第1項第5款規定:「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實務上認為所謂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情事,係指以身體上或精神上之痛苦加諸於被繼承人而言,凡對於被繼承人施加毆打,或對之負有扶養義務而惡意不予扶養者,固均屬之,即被繼承人終年臥病在床,繼承人無不能探視之正當理由,而至被繼承人死亡為止,始終不予探視者,衡諸我國重視孝道固有倫理,足致被繼承人感受精神上莫大痛苦之情節,亦應認有重大虐待之行為;所謂虐待,謂予被繼承人身體上或精神上痛苦之行為,且不以積極行為為限,更包括消極行為在內(最高法院77年度台上字第59號、74年度台上字第1870號、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家上字第122號、100年度家上字第16號判決意旨參照)。至於侮辱者,則為毀損他方人格價值之行為,而欲判斷是否達重大程度,須以客觀社會觀念衡量當事人間之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及其他情事後,再為具體之決定,非可僅就被繼承人之主觀認定而為判斷(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844號判決意旨參照)。也就是說,所謂虐待或侮辱,並非僅以被繼承人主觀感受為準,而需考量在社會通念下是否已達到重大的程度。且繼承人縱依該款規定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仍須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始喪失繼承權。


又本款所稱之表示,除以遺囑為之者外,為不要式行為,亦無須對於特定人為表示(最高法院72年度台上字第4710號判決意旨參照)。惟主張繼承人因表示而喪失繼承權者,仍應於訴訟中證明被繼承人生前明確有此一表示,例如被繼承人在遺囑中表明(如遺囑人意欲在遺囑上表明其繼承人中之一人在某時曾對其有言語上之重大侮辱,故廢除其繼承權,將其財產分配予其他繼承人,此遺囑仍可受理公、認證,司法院第七期公證實務研究會座談會研討結論參照)、或證人證述被繼承人生前經常表示繼承人忤逆不孝,無法依靠,要將遺產分配與其他繼承人、或被繼承人曾向法院對繼承人提起停止親權之訴等均屬之,但實務上亦有認為尚難僅憑被繼承人生前對繼承人(配偶)提起離婚訴訟,即可推定被繼承人生前有對配偶為喪失繼承權表示之意思(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6年度家訴字第181號判決)。


另外,在子孫皆不肖之情形,例如繼承人(兒)與其直系血親卑親屬(孫),共同對被繼承人(父)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該直系血親卑親屬亦應一併喪失其代位繼承之權利,此為當然之法理(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2569號判決意旨參照)。但對於其他未有不孝行為的孫輩,因代位繼承係以自己固有之繼承權直接繼承遺產,並非繼承被繼承人之權利,代位繼承人是否喪失繼承權,自應以該繼承人本身之事由為斷(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030號判決意旨參照),因此認為仍可代位繼承被繼承人(祖父)之遺產。

五、小結

繼承人喪失繼承權之事由,業經民法第1145條各款所明定,其中包括當然失權者(第1至4款)與表示失權者(第5款),而實務上最常見之失權事由爭議,當屬第5款所規定「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惟該條之適用除應繼承人所為已達一般社會觀念認為重大之程度,且亦須證明被繼承人生前已明確表示其不得繼承之意思,始足當之。對此,被繼承人生前若有以遺囑留下明確之紀錄及意思,則可減免繼承後所生之爭議。


最新文章

臺北市東區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長照法保~讓照顧更有保障:法律篇 講座
作者: 品信法律事務所 2025 Oct 18
10/18陳仲豪律師受邀參與「臺北市東區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在臺北市南港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的演講,演講主題為「長照法保~讓照顧更有保障:法律篇」 現場來了20幾位家庭照顧者,想更加瞭解輔助宣告者的財產如何提早分配或相關議題,以及了解關於失智家長在失去行為能力後該如何成為他們的發聲者代為處理法律事務,還有提問關於請外籍看護如有惡意怠工情形,雇主有什麼方式可以保障雇主等相關問題。 步入高齡化社會,長照衍生出很多的法律議題,希望這場演講可以對辛勞的家庭照顧者有所收穫😊
陳仲豪律師與同學們合照
作者: 品信法律事務所 2025 Aug 4
【線上法律服務營】旨在為了培養在學學生對於面對實際生活中法律問題的應對能力,增加實務經驗,學員們將可以在活動中了解到一般民眾會遇到哪些法律問題,運用課堂所學幫助民眾解決問題,還能與執業律師溝通交流,為踏入職場前提前準備👍
品信法律事務所線上法律服務營
作者: 品信法律事務所 2025 Mar 31
【線上法律服務營】旨在為了培養在學學生對於面對實際生活中法律問題的應對能力,增加實務經驗,學員們將可以在活動中了解到一般民眾會遇到哪些法律問題,運用課堂所學幫助民眾解決問題,還能與執業律師溝通交流,為踏入職場前提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