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娃娃機是遊戲機還是販賣機?法律定位解析

陳仲豪律師 • 2025 Jan 17
夾娃娃機是遊戲機還是販賣機?法律定位解析

 

目錄

 

 

◎沒有保夾的是電子遊戲機,有保夾的是自助選物販賣機

◎坊間的夾娃娃機是一種混合附條件買賣與租賃關係的契約

 

一、前言

是否也有人和筆者一樣,看到路上隨處可見的夾娃娃機台以及裡面擺放琳琅滿目的模型玩偶,總是會忍不住想要換幾枚硬幣來試試自己的手氣呢?但你是否知道當自己投下硬幣的那一刻,與機台台主間究竟締結了怎麼樣的法律關係呢?而若辛苦夾到的戰利品竟然有破損時,能否要求台主退換貨呢?以下就讓本文來分析說明吧。

二、夾娃娃機台的規範與模式

依照經濟部於113年10月14日經授商字第11303415260號函訂定之自助選物販賣事業管理規範第二點(一):「自助選物販賣機:指提供消費者利用電氣及機械手臂或其他相當方式,依保證取物及對價原則取得商品,並經本部依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評鑑為非屬電子遊戲機之遊樂機具。」及第三點:「本部依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評鑑為非屬電子遊戲機之自助選物販賣機應符合下列事項:(一)申請評鑑之機具說明書應載明機具名稱、機具尺寸、製造商或進口商,且機具名稱不得與其他經評鑑為非屬電子遊戲機之自助選物販賣機之機具名稱相同。(二)具有保證取物功能,且保證取物上限金額不得超過新臺幣九百九十元。(三)消費者累積已投入金額或次數不得任意歸零。(四)其他經主管機關要求之事項。」由此可知,坊間常見的夾娃娃機台其實是屬於須保證一定金額取物的販賣機。

夾娃娃機是遊戲機還是販賣機?法律定位解析

三、夾娃娃機台(自助選物販賣機)的法律性質

瞭解了夾娃娃機台實際上係販賣機後,機台台主與投幣消費者之間也具備了潛在的買賣關係,然而並非是每一次的投幣都是成功締結買賣契約,必須達到該機台所設定的保夾金額,才能確保能取得機台內之商品,但消費者也能透過自身的技術與運氣,在達到保夾金額以前即夾取到商品,因此吾人可認為消費者的投幣行為,性質上屬於買賣的要約,而台主則應於達到保夾金額或商品掉出洞口時視為承諾,亦即雙方間有一附停止條件的買賣契約。


另外,當消費者未達保夾金額前即放棄繼續投幣,該如何評價其之前的投幣行為呢?若只單純評價為台主拒絕出售機台內商品,則反而使消費者所投入之金錢成為台主無法律上原因而受有利益,應返還該不當得利之情形,從而應認為消費者之投幣行為兼有租用機台操作機械手臂夾物之租賃關係存在,在消費者投幣後,台主即應確保機台(包含機械手臂)的正常運作。

夾娃娃機是遊戲機還是販賣機?法律定位解析

四、瑕疵擔保責任與消費者保護法

承上,夾娃娃機台既然具有提供機台內商品及操作機械手臂之給付義務,而屬於買賣與租賃之混合契約,則機台台主即應負擔出賣人及出租人之責任,依民法第354條第1項規定:「物之出賣人對於買受人,應擔保其物依第三百七十三條之規定危險移轉於買受人時無滅失或減少其價值之瑕疵,亦無滅失或減少其通常效用或契約預定效用之瑕疵。但減少之程度,無關重要者,不得視為瑕疵。」,又同法第423條規定:「出租人應以合於所約定使用收益之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並應於租賃關係存續中,保持其合於約定使用、收益之狀態。」因此當機台故障或夾取之商品有破損污漬時,消費者得分別依民法第437條第1項請求修繕機台,及依同法第359條、第364條請求解約、減價或另行交付無瑕疵之物,另外亦得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進行申訴與調解,以及請求損害賠償。

夾娃娃機是遊戲機還是販賣機?法律定位解析

五、小結

在台灣街頭巷尾皆可見的夾娃娃機台,其數量更是驚人地多,光是四都中機台業者的年營業額就高達10億元之數,顯見台灣人對於夾娃娃的喜好與投入,因此,更該知道這類的自助選物販賣機,在投幣後兼有買賣與租賃之性質,消費者在遭遇機台故障、商品破損或是違反保夾設定之情形時,應如何維護自身之權益,才能玩得開心,拿得放心。


最新文章

臺北市東區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長照法保~讓照顧更有保障:法律篇 講座
作者: 品信法律事務所 2025 Oct 18
10/18陳仲豪律師受邀參與「臺北市東區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在臺北市南港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的演講,演講主題為「長照法保~讓照顧更有保障:法律篇」 現場來了20幾位家庭照顧者,想更加瞭解輔助宣告者的財產如何提早分配或相關議題,以及了解關於失智家長在失去行為能力後該如何成為他們的發聲者代為處理法律事務,還有提問關於請外籍看護如有惡意怠工情形,雇主有什麼方式可以保障雇主等相關問題。 步入高齡化社會,長照衍生出很多的法律議題,希望這場演講可以對辛勞的家庭照顧者有所收穫😊
洗錢罪到底能不能易科罰金?修法前後比較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5 Sep 18
整理最高法院修法後所作成之判決的過程中,可以知道最高法院在洗錢罪新舊法適用問題上,已經趨於一致地認為舊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搭配同條第3項規定之量刑範圍較新法更有利於行為人,故應適用舊法。而法院認為舊法第14條第1項之最重本刑為七年,故不符合得易科罰金之條件,仍不得為易科罰金之宣告。
誣告罪成立的法律範圍解析|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4881號刑事判決
作者: 陳仲豪律師 2025 Sep 15
誣告罪係明知沒有行為人所告事實,卻意圖欲使他人受刑事追訴而故意捏造事實提出虛偽的告訴或告發,而最高法院在本件判決中重申成立誣告罪之關鍵,乃在於行為人主觀上誣告之犯意,而判斷有無主觀犯意,應依客觀事證而為推論,包含讓被誣指之人受刑事處罰或懲戒處分之意圖、故意捏造事實或偽造變造證據、雙方互控之時序、次數及其指訴內容等,整體觀察為綜合評價,作為判斷有無誣告犯意之依據;在具體判斷上,若從行為人所取得之相關事證,已足以知悉原所懷疑之事實非真,則行為人仍執意反於真實而提出刑事告訴,即不能謂僅為誤認或以為有嫌疑而解免誣告罪責。